醫藥反商業賄賂行動將過會,企業黑名單難產
來源:化學制藥工業協會
發布時間:2013.10.28
瀏覽:12190 次
業內盛傳的涉嫌商業賄賂企業黑名單,終于沒能在10月24日公布。 10月10日,衛計委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公開表示,近期衛計委將聯合有關部門推出服務百姓三大專項行動,其中第一項打擊非法行醫和第二項大型義診已經啟動。而第三項行動反商業賄賂、樹行業新風將于近期啟動。
業內盛傳的“涉嫌商業賄賂企業黑名單”,終于沒能在10月24日公布。10月10日,衛計委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公開表示,近期衛計委將“聯合有關部門推出服務百姓三大專項行動”,其中第一項打擊非法行醫和第二項大型義診已經啟動。而第三項行動“反商業賄賂、樹行業新風”將于近期啟動。
結合此前衛計委在葛蘭素史克事件中的表態,即“對司法機關認定的行賄企業和個人,將記入醫藥購銷領域黑名單”的說法,市場開始傳言稱,衛計委將于本周啟動第三項專項行動,其中重點工作之一就是宣布一批列入“黑名單”的企業。
然而記者獲得的信息顯示,衛計委10月25日將召開內部的黨組生活會,屆時監察司等部門將提交“反商業賄賂”專項行動的具體方案。按照衛計委的決策流程,上了黨組會討論通過的,才會形成決議下發或執行。
因此在此之前公布所謂“黑名單”并不現實,而且黑名單是否會出現在專項行動的方案之中,也存在變數。更有接近衛計委的人士稱,目前沒有名單一說。
不過,市場的焦慮情緒已經產生,對醫藥行業四季度和今年的整體業績預期普遍看淡。一位上市公司董秘介紹:“今年西藥類的企業業績表現都會受到影響,相對而言中藥企業還算穩健一些。”
【艱難的反賄賂】
葛蘭素史克涉嫌商業賄賂事件的余波遠未過去,衛計委的專項行動又使市場的目光聚焦到制藥企業銷售行為上來。
10月20日開始,投資界就開始傳遞一個消息,10月24日衛計委將公布第一批列入反商業賄賂“黑名單”的企業,甚至有說法是已確定的名單中,涉及五家外資制藥企業和幾家國內企業。
對于這樣一個言之鑿鑿的信息,各家制藥企業卻表示并未聽說。上述藥企董秘表示:“衛生部門在各地藥品招標中會有黑名單的政策,執行已有很多年。衛計委的這次行動,很有可能就是這個黑名單的擴大版。”
仔細查閱衛計委歷年來的工作文件不難發現,從上一輪醫改開始的2003年,“反商業賄賂”就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在衛計委的工作計劃中。尤其是2006年,原國家藥監局局長鄭筱萸被雙規之后,衛計委掀起了一輪整治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的風暴。中紀委甚至將2006年作為重點治理年,同步推進醫藥衛生和建筑部門的商業賄賂治理工作。
但近10年來,醫藥領域商業賄賂不但沒有減少,反而與日俱增,幾乎成為制藥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必需手段。商業賄賂的手法也日趨多樣化,從過去單純的帶金銷售逐步向更隱蔽的方式轉變,借學術推廣等名義行賄賂之實、通過第三方機構行賄等。
有藥企人士私底下表示:“目前國內的醫藥銷售格局就是這樣。你不做,等于拱手讓出市場。”
衛計委2007年公布的《關于建立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不良記錄的規定》最終也流于形式。原本希望達到遏制商業賄賂行為的“黑名單”,最終變為只記載司法部門認定的商業賄賂案例。
而依靠衛生系統的自查自糾以及醫務工作人員的自覺自律,反商業賄賂工作也很難開展。2011年,河南全省共查處收受回扣、紅包、開單提成和各種亂收費涉及人員64人,金額47.77萬元。2012年,黑龍江省共查處醫務人員收受回扣、紅包、開單提成和亂收費行為20人次,涉及金額48.97萬元。這些數據的背后,是幾乎覆蓋全行業而未被有效查出的商業賄賂事件。
【喜憂參半的2013】
打擊商業賄賂,勢必將影響制藥企業的銷售業績,但市場反應并非如想象中的不堪。
10月24日,某法資藥企負責人向記者表示:“葛蘭素史克事件后,公司對醫藥代表的銷售行為進行了集中再評估。推廣力度也有所減弱。”但是據一線醫藥代表透露的信息,該藥企的產品銷售不但沒有因為取消推廣而下滑,反而較此前有所上升。
這使部分醫藥代表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工作價值:如果不需要靠拜訪、開學術會議、組織旅游等,產品也能賣得很好,那醫藥代表還是否應該存在,的確值得探討。
但也有表現糟糕的,BBC報道稱,葛蘭素史克10月24日發布的三季報顯示,其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因行賄丑聞而重挫61%。然而由于其在華的銷售比重偏低,葛蘭素史克預計全年公司仍將保持1%左右的銷售增長。
2006年,衛計委重拳砸向醫藥商業賄賂之時,國內醫藥行業出現了全方位的虧損,因此有研究機構認為2013年治理商業賄賂將重挫醫藥行業的業績。
而記者通過多家中外資藥企了解的情況是,除了被直接點名的幾家企業之外,各藥企的市場推廣活動僅是在短時期內暫停,很快又得到恢復。一些本來有使用需求的優質品種,醫生在開出處方時已經形成固定思維,實際受影響的程度很小。
回顧2006年的全行業虧損,不難發現2004年GMP認證“大放水”是主要原因之一。2005年,中國醫藥行業同樣經歷了困難時期,化藥、中藥和生物制藥企業虧損面分別為28.95%、28%和25.23%。劉姝威曾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,“缺乏核心競爭力、企業的研發費用投入不足、缺少自主知識產權以及市場競爭激烈、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不斷攀升”等是造成當年全行業遭遇滑鐵盧的主要原因。
2013年,影響醫藥行業業績的主要問題并不是反商業賄賂風暴,而是即將可能會到來的基本藥物招標和醫保政策的變動。上述藥企董秘稱:“發改委最近正密會大型藥企,就下一步藥品招標和價格調整等征求企業意見。反賄賂的大環境下,他們也沒有太成熟的想法。”
某美資藥企對國內市場環境表示并不樂觀,藥品價格走低的大趨勢必然影響高價藥品在中國的銷售,各公司都在進行著私下的調整。“多個新興市場國家都出現了類似的問題,公司不得不調整戰略。”